什么是网络效应
本文来自我的好友谢科(Eddiexie),他是前 Twitter 搜索工程师,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系博士生。他一直在创业,创业过程中写了很多思考,推荐他满满干货的微信公众号:谢科的创业笔记
遥记得五年前还是愣头青的我,通过各种折腾跑到一位著名VC面前,描述了我们的“宏伟计划”。令我自己都震惊到的是,他居然当场就表示同意投资,5分钟内确定了额度和估值。
一年后,项目失败了(为什么失败之后我会详细聊,请关注这个公众号或我的博客),但仍让我自己非常好奇的是,为什么他当初选择投愣头愣脑的我们?
诚然,我能想到的一些原因应该都有帮助
-
我们的技术背景,所以实现想法的技术不是大问题
-
以及在找到他们之前我们已经有了demo和一丁点用户
但是后来一次与他深入聊起来才知道,他之所以能掏出真金白银投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:我们的项目如果做起来的话,会有很强的 网络效应,而只投很强的网络效应的公司,则是他们投资的准则之一。
那么,听起来像是万金油的网络效应到底什么?为什么它那么吸引人?更重要的问题是,如何判断一个产品/项目有没有网络效应?没有的话,能加上吗?
这篇文章里,我们先从网络效应里的网络讲起,用一些国内互联网的例子来方便说明。接着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网络效应会很受VC青睐。最后我们谈谈,网络效应对理解创业项目,对于创业者选择方向有些什么启示。
甚至于,什么情况下你应该尽可能避开网络效应
一切从网络谈起
网络效应这个词 network effect,就是从网络这个词延伸出来。
说起来,人们开始理解网络效应的历史其实并不长。早期一些欧美电话公司发现,一旦在一些城市的电话线路覆盖率超过一定比例,其它公司再进入这些城市就非常困难。但这些初步的观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总结。作为类比,牛顿没有被苹果砸到之前也有重力,只是人们还不太理解而已。
最早的人为创建出来的网络之一,可能就是电话网络了。借用一家美国著名VC——NFX的一张图:
如果你把每一个有电话的家庭作为一个点(node),而两个电话之前连接一条线(原因是任意两个电话间可以通话),那么你就获得了一个电话网络。
针对这个电话网络,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观察
-
对于这个电话网络里的第1号用户,即世界上第一个买电话的人,他是一个蠢蛋
-
对于2号用户,世界上第二个买电话的人,他也蠢但是比1号用户稍好一点
-
对于198893号用户,他不再那么蠢了
为什么越早的用户越“蠢”?
答案是,因为如果你买了电话,没法用电话跟人通话的话,那你买电话的钱花了,事儿没办成。假设买个电话的价格是100块,对1号用户来说,单位可通话付出的成本是100/0 = 无穷大。
而对2号用户来说,因为他可以至少跟1号用户通话了,所以他的单位可通话成本降低到了100/1 = 100元。随着2号用户的加入,1号用户的电话居然也派上了用场。
而当世界上已经有198893个人买了电话,你再买电话的话,你的单位可通话成本就是100/198892 = 0.05分,几乎忽略不计。而随着你的加入,前面的用户买的电话价值都在增大!
可以看到,随着网络里用户的增多,对于一个新用户U,潜在的接入成本越来越低,对U自己来说,他加入可获得的价值越来越大,也就越容易加入。而对于老用户,随着新用户U的加入,他们在这个网络里能获得的价值也在增加。
我们把上面的例子从电话网络换成快手或者抖音,把购买电话的价值换成看视频的爽度,以前觉得傻的很多互联网项目立即变得清晰起来。
-
对于1号快手/抖音用户,他是个蠢蛋。没有李子柒也没有吃播,他上去看个啥?
-
对于1086号用户,他可以看到些视频了
-
对于3877291号用户,他一注册就开始爽到了
同样的,随着用户越来越多,对新用户U来说,他注册抖音的爽度越来越大,因为在他前面已经有无数人产生了无数他可以看的视频。
网络效应的例子
现实中有哪些产品、工具、平台或者所谓的项目,有网络效应?它们的网络效应强度又怎样?
双边网络
由分工明确的两边组成,在双边网络中的用户与上文中提到的电话网络/快手抖音的用户网络不太一样,通常双边网络中(买家/卖家)有明确的分工。
买家多数情况会只买,卖家多数情况会只卖。当然,如果你的卖家也经常会是买家,买家也可能变为卖家,那你的网络效应会大大增强。双边网络在英文中被叫作Two sided marketplace,也即双边市场。
现实中你家楼下的菜市场、麻将堂子,都是这样双边市场的代表。
互联网中双边网络的代表
-
Ebay易贝/Etsy (买家+卖家)
-
Uber/滴滴打车 (司机+乘客)
-
OpenTable/美味不用等 (店家+用户)
多边网络
多边网络是在双边网络的基础上,增加了多种其它属性的参与者。
虽然最初主要是用来撮合买家和卖家,淘宝现在正在向一个多边网络发展,比如说,淘宝开放平台里有无数给小商家服务的软件,这些软件并不是淘宝自己开发的,而是开放了接口,让第三方公司来开发。
这意味着什么呢?
我们来作一个思维试验——试想假设有一个平行宇宙里,有另一个淘宝,名字叫淘小宝。在淘小宝里,所有的买家卖家都和淘宝本身一样,只是缺了淘宝开放平台。现在你作为商家,要选择淘宝还是淘小宝,那么你会选哪个?
答案是淘宝。原因是,既然其它条件都一样,淘宝里还提供各种打印凭据、营销等等直接可以促进销售的工具,为什么不选它而要选淘小宝呢?
除了淘宝以外,其它多边网络的例子
-
美团/饿了么/DoorDash/Postman (骑手,商家和用户)
-
Shopify (用户,商家,开发者)
-
苹果/微软 (用户,应用开发者,OS)
社交网络
Facebook, Twitter,抖音等统称为社交网络的平台,既然分类都有网络一词了,自然跟网络效应靠得更近。所有的有关系链的社交网络都有天然的网络效应。
同时,即使没有关系链或关系链弱化,类似抖音、Youtube这样更注重算法推荐的平台,即使你没有显示地关注一个用户A,他的视频和内容也会被推荐引擎推荐给你。这样用推荐引擎将用户隐式联系起来的社交网络近两年来异军突起。
有一些工具,初看是个工具属性的产品,但细看则其实有巨大的网络效应。比如说,Slack/Hipchat/微信(没有朋友圈之前),看起来是一个通讯工具,但实则价值几乎全部由底下的关系链而来。而且众所周知,这几家的公司价值都极大,强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溢价也可见一斑。关于工具如何延伸至网络,推荐阅读 Chris Dixon 的雄文 Come for the tool, stay for the network (因工具而来,因网络而驻) 。
为什么VC如此在意网络效应
如果机械键盘是程序员的伟哥,那么网络效应这个词可能就是投资人的春药。
为什么VC如此中意这四个字?
一个解释是,如果你的产品有网络效应,那么也就意味着当你的产品开始被广泛使用,替代你的产品的成本就几何级数地增长(注意,不是不可能,而是很难)。那么也就意味着,你可以达到Peter Thiel在《从零到一》里说的极致价值特征:垄断。
从三英战微信失败说起
你还能说全一年多前同时发布的三款挑战微信的通讯工具的名字么?
没关系,我也不能,因为它们占了媒体头条几天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这三款工具分别叫多闪(字节跳动),马桶(快播王欣)和聊天宝(老罗)。它们均从不同的交互(阅后即焚等)UI、奖励(直接聊天发钱)等角度做出了不同于微信的使用体验。可惜的是,三款产品都没起来。
当然这并不是个例,在这三位之前的一年多,我也做过一个类似的“熟人社交”产品,详情以后再讲(关注公众号或者博客,不然漏了)。只看2010年以来,短短的十年人类历史上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试图颠覆 whatsapp,微信的通讯工具了。
其实也不是因为这三款产品都不好,推广不到位之类的原因。
论产品,我实在想不出如果字节跳动做不出好产品,还有谁行了。论市场推广,我也不知道还有哪些公司的推广费用可以多过头条,名头可以超过老罗了。
但终究还是败给了微信。
原因其实可以很单纯:假设一个用户从微信迁移好友的成本是X,这些产品之所以败下阵来是因为它们提供的新价值(功能也好,UI交互也好)小于了X。
那么回过头来马后炮一下,为什么当年 Whatsapp 这么大了,Snapchat 还能跑出来?
以下几个原因:
-
Snapchat 初期的人群几乎与 whatsapp 隔离,都是十几岁刚拿到手机的小朋友
-
Snapchat 首创了阅后即焚这个功能
-
正因为阅后即焚这个功能,Snapchat 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文字聊天本身,也造成早期 Snapchat 的强吸引点——用户自发的小黄图
而这几点加起来,使用 Snapchat 的价值,就超过了低龄用户愿意迁移好友关系网络的成本 X——同时毕竟都是在学校上学的小朋友,老实讲也没那么多好友要迁移的。
但对于上述提到的三款工具就不一样了
-
首先它们针对的都是泛年龄层的用户
-
其次,即使是小朋友,在国内绝大多数拿到手机的小朋友也已经被爸妈装好了微信
-
微信里已经被爸妈,七姑八姨加好了,关系网已经建立了一部分
-
阅后即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,之前美图,Snow etc etc已经把用户教育好了
-
国内的情形没办法也不可能有 Snapchat 初期的各种有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传来传去
以上,如果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产品或新平台出现,我个人对微信被一家新的通讯工具颠覆不报任何希望(如果仍然只是UI/UX更改,或者是小额金钱刺激的话)。而这也解释了上文说的,为什么一旦你的网络效应形成,新的竞争对手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成本才能让用户迁移。
同样的,如果要做一个新的淘宝,那么问一个问题:对于买家,我如何让他们能有更多选择、更便宜的价格、更好的体验?对于卖家,我如何让他们能有更多商机、更容易的交付和更多的利润?
当然,这是一个十亿美金问题,我显然是不知道答案的:)
可实现的网络效应=高溢价
要提醒的一点是,“有网络效应”不等于你能把这个网络建成。举个例子,人人都知道社交网络有网络效应,但是你能不能让足够多的用户聚集到所谓的引爆点,那就是八仙过海的本事了。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可以让这个过程容易一些,但是也基本上是看各人本事和看命。
但不管怎么样,如果你能证明你有这个能力的话,你的公司绝对会被投资人踩爆。比如,滴滴的投资人朱啸虎老师在滴滴A轮时,坐在程维办公室外等了半个小时,也一度传为佳话。而现在回头看,投资滴滴的回报让那半个小时显然也没有白坐。
可以总结一下,如果你能证明你的产品
-
有网络效应形成的基础
-
你能让用户聚集,让网络开始形成
那么投资人当然开心获得高倍回报,投资这样的公司。这也可以解释,VC 为什么对这四个字如此着迷了
对于创业者,网络效应意味着什么
几乎所有拥有网络效应的公司,都有一个共性——它们几乎都拿了VC的钱(有的还是很多很多钱)。然而拿VC的钱不是目的,只是创业者建立一家成功的公司,达到目的的手段。相比来说,拿钱比建公司,或者搭建一个受人欢迎能挣到钱的产品容易得多。
为什么几乎有网络效应的公司都拿了钱?
这并不是巧合,这是因为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冷启动极为困难。如果没有 VC 的帮助,纯靠 Bootstrap,几乎就是个不可能任务。
试想,作为创业者,我们假设你是一个程序员。如果你要做一个新的淘宝,网站API搭起来并不困难,如果熟练的话,也许CI/CD,k8s全上好了。
但问题是,没有买家的时候你怎么去招商招来卖家呢?没有卖家的时候你怎么说服买家到你的网站来买东西呢?
这也就是传说中“鸡生蛋,蛋生鸡”的冷启动问题。
David Sacks 在 2014 年推了下面这张图
这张图本意是解释 Uber 的网络效应,但殊途同归,下文我用国内的滴滴来说明。
为什么一开始,快的和滴滴打架的时候要花大价钱砸用户(在国外,ber和Lyft也是一模一样地砸钱)?很简单,谁的网络形成得更快,谁的打车时间就越短,谁的司机粘度也就更高(因为有更多单子)。谁的网络更大,谁的公司也就更值钱。
正如上图里解释的
-
花钱补贴,获得更多的乘客,形成更多的打车需求
-
更多的打车需求,带来更多的司机
-
更多的司机,缩短乘客打到车的时间,带来更便宜的打车价格
-
更便宜的价格和更快的打车时间,又带来更多的乘客
因此,从滴滴和快的这两家公司的角度来说,花钱补贴买用户是理性的(而非绝大多数自媒体认为的一样,两家公司的决策层都是爱烧钱的傻子)。
事实上后来的情况也说明,在快的被合并,市场被整合后,滴滴的确事实上造成了垄断,一度让用户报怨打车贵(垄断带来的定价权),也给其带来极高的公司溢价。
那么问题来了,对于创业者来说,你应该追求网络效应吗?
我的答案是:
如果你的愿景是建立一家十亿美元公司,go big or go home,那么你应该迅速融资并形成壁垒让别人进不来。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寻找和建立网络效应
但如果你的愿景只是建立一家公司,做个优秀的产品,对垄断一个行业没什么兴趣,那么你应该避免网络效应和其冷启动的困难,也许融资也不一定是必须项。
如果你只是个人创业或是小团队创业,希望有稳定的收入,那你其实应该避免有网络效应和赢家能吃性质的市场。因为多数情况下,在你能把网络效应建立起来之前,你的钱已经花光了。
泼个冷水
最后结文前泼个冷水:
我个人认为,网络效应就像是戈多一样,是找不来也强求不来的。
如果刚好你的产品和服务有人喜欢,有人用,而足够低的获客成本促使你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一些用户,恰巧你的产品又有网络效应形成的可能,那么恭喜你,打到本垒了。
但是我没有见到过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,本身没有办法形成网络效应的前提下,通过添加个社交网络里的“关注功能”神奇般地做强做大并形成网络效应形成了垄断。
所以网络效应这事吧,基本上也就是,you know you have it, when you see it
简单翻译过来:随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