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年完成 3 轮融资,类 Notion产品 FlowUs 一年吸引了 60 万用户
笔记管理领域的 Evernote 时代随着被 Bending Spoons 收购而彻底结束,而希望打造数字乐高的 Notion,通过对信息的模块化组织和强大的协同功能,不仅在笔记管理领域开辟了一些新的标准,也在协同办公领域成为 All-In-One 最典型的一个产品之一。
在国内,同样主打一站式解决方案的 FlowUs 在产品上线一年的时间,获得了超过 60 万的用户,其中包括 2 万多个团队,在融资方面也实现了一年 3 轮数千万融资,投资机构包括盈动资本、IDG 和火山石。
FlowUs 是一款类似 Notion 的产品,核心解决的是人们的工作割裂在多个产品带来的低效和混乱等问题,因此从一开始就非常强调 All-In-One 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其定位为为个人和团队打造新一代知识管理与协作平台,集文档、多维表、文件夹等功能于一体,同时提供云端即时协作功能,以提升信息创作、组织、分享场景中的效率。目前产品覆盖了移动和 PC 端的全生态链条,团队和个人用户可以实现项目管理、知识库、企业网盘以及内部工作流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。
在产品功能上,FlowUs 和 Notion 比较类似,其中文档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块类型,可满足大部分笔记形式的需求;多维表则以表格为基础,不仅提供多类别的表格列属性,也支持表格、看板、画廊、列表、甘特图等多个视图属性,便于用户进行日记、工作安排、文章写作、代办清单、任务看板等各种各样信息的组织。
与 Notion 不同,FlowUs 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件夹功能,它可以像网盘一样支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多媒体文件管理,提供不限速的上传下载文件。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上传各种格式的文件甚至文件夹,其操作习惯和我们在电脑里非常类似,但同样也是块的一种,你可以将它内嵌到任何其它元素里。
这个文件夹功能几乎复刻了我们在电脑里的操作方式和习惯,通过勾选文件或者文件夹,你还可以对其进行下载/删除/拷贝副本等各种操作,如果勾选多个,还可以进行批量操作。
这是和 Notion 非常不一样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,也算是对国内用户在网盘这个特色需求上的一个回应,但与整个 FlowUs 其它功能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结合。网盘在国内的用户群体非常庞大,仅百度网盘的用户就超过了 6 亿,其一年的营收高达几十亿,阿里也在这两年推出了自己的网盘产品。
而作为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,FlowUs 扩大了对国内内容生态的支持,包括像网易云音乐、Bilibili、腾讯视频、Processon 流程图等其他平台内容都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嵌入,这也是海外产品很难顾及到的地方。
同时,FlowUs 还整合了一些国内用户比较喜欢的如 PDF 标注、微信剪藏以及思维导图等功能。其中思维导图功能还支持创建独立页面或者直接内嵌页面,可以在导图节点处增加图片或附件。为了让导图功能在 FlowUs 现有的产品架构中灵活流动起来,它现在还可以和普通页面内容互相转换,实现了“块级转换”。
FlowUs 在 2021 年 12 月正式推出,一年时间获取了超过 60 万的用户,其中包括 2 万多个团队,并且也自然转化了不少的付费用户。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笔记、文档的协同、知识库、项目管理、工作计划以及个人/公司主页等,比方说像个人/公司主页这块,就已经有超过 10 万个页面被公开分享。
在收费这块,除了免费版外, FlowUs 个人专业版的原价为 165 元/每人/每年,而团队版为 199 元/每人/每年,相比于同类产品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年费已然具有很大的优势,他们近期正在举办的周年庆限时活动更是把价格优惠到了 60元/年,将在预热时期就引发不少关注的周年庆推至话题顶峰。
创始人汪兆飞是 SaaS 领域的一位连续创业者,曾任锤子科技研发总监,是锤子科技最早期初创团队成员,在 2012 到 2018 年这六年的时间在锤子研发了一些系统软件,例如浏览器、邮件、日历、锤子便签等。
同时还担任过阿里云协作产品开放平台业务负责人、百度网盘文档和 To B 创新业务负责人。在创立 FlowUs 之前,他已经创办过在线文档工具“松果文档”,后被百度网盘收购。
对于此次创立 FlowUs,汪兆飞说主要也来自于之前创业和工作过程中经历的一些痛点,他发现人们每天的工作被割裂在很多不同的产品里面,即使在对协同和效率要求很高的互联网大厂里,也并没有足够好的工具来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因此对于 FlowUs 这款产品,汪兆飞认为“新一代的生产力工具应该能让用户构建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,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。与此同时,新一代的生产力工具也需要能够聚合所有的信息,并且按照用户想要的方式组织、连接和改变。”
对于未来,FlowUs 在产品上会一直坚持 All-In-One 一站式解决方案,而在用户获取这块,未来也会继续走 PLG 路线,逐渐通过 C 端用户转到 SMB 中小企业和团队,毕竟大部分 C 端用户的使用场景本身就在 SMB 或者团队内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