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16z 孵化的 28 个项目都是做啥的,一个 Newsletter 2 年如何做到 1000 万美金营收
a16z 的 Speedrun 是其内部孵化项目,目标是帮助创始人用极快的节奏构建面向未来的 AI 原生公司。最新的 Demo Day 在其首次举办的 AI Faire 上,展示了所有的 AI 项目。整体聚焦于 AI Agent 实际落地与工具层创新,
特别是 AI Agent 与企业级自动化场景,体现了 a16z 对 “AI 作为团队成员(AI as coworker)” 的清晰押注——从招聘、采购、营销到知识管理,几乎每个环节都在被重塑为可协作的智能代理系统。
其中企业级 Agent 有 7 个:
- Ambiguous AI:构建“AI 同事”,可像真实队友一样协作。
- Anchr:食品分销领域的 AI Agent 劳动力平台。
- Argu:用 AI 监控与分析 CCTV 视频。
- Avenir:自动化员工福利管理的 AI Agent。
- Bead AI:用 AI 进行 SOX 合规性测试。
- Jooba:自动化招聘的 AI Agent。
- Sourcerer:自动执行采购任务的 AI Agent。
创意与营销这块有 4 个,分别是:
- Clout Kitchen:利用 AI 优化病毒式营销。
- Doublespeed:AI 助力短视频营销。
- Limy AI:帮助品牌在 AI 搜索生态中提升曝光。
- Presia AI:为顾问和战略团队自动生成 AI 演示文稿。
产品与开发工具这块则有 4 个:
- BotBot:帮助产品快速嵌入 AI 功能。
- OpenSesame:在数分钟内让你的产品实现 AI 原生。
- Else:面向开发者的代码增强与产品演示自动化。
- Layerpath:AI用于产品演示(AI for Product Demos)
后面则是知识与组织智能的 Meridian 和 Logical Health:知识管理与健康福利的 AI 自动化方案;人才与招聘这块的 Dex 和 Ezra:AI 招聘官与自动面试系统;基础设施与安全领域的 Maniac 和 Sentra:提供模型稳定性与 AI 对齐安全服务。下面是整个清单简介:
其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这么 5 个项目:
第一个是 Sentra — “AI Alignment Officer / Company Memory / 安全 & 对齐”。它提供一个统一的“公司记忆”系统(connections to tools, track commitments,提醒任务等)来帮助团队在快速变化中保持一致。
其在合规、安全方面已有多个动作,比如聘请 Field CISO、加强企业级数据安全策略,以及推出“Data Security for AI Agents”方案。
其优势在于,这个方向需求非常强 — 企业在拥抱 AI 时,对风险、合规与对齐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市场。Sentra 专注于这些基础设施/治理层,壁垒较高,客户粘性可能好。
第二个是 Maniac — “Model-Agnostic Agents for Stability & Performance”。模型无关(model-agnostic)、关注稳定性和性能(agent 稳定性 / 性能优化)在当前 AI Agent 热潮中非常关键。
其优势在于,很多 Agent 项目的痛点在于可用性不稳定、出错、消耗大。若 Maniac 能在这些方面有真正技术突破或经验积累,有机会成为基础架构中的关键角色。
第三/四个则是 Dex 和 Ezra,分别在招聘 / 人才自动化方向。人力资源 /招聘流程自动化,一直是很多企业刚需。市场广阔、用户痛点明显;相对其他前沿技术,入门门槛稍低,推广更快。若 AI 面试官(Ezra)或 AI 招聘工具(Dex)能显著提升效率、降低偏见、节省成本,它们有很强的落地可能。
最后一个是 OpenSesame — “Make your Product AI Native in Minutes”。这个概念听着就不错,需求量大,技术门槛较可通过工具化降低;潜在客户基数广泛。
若能解决将现有产品快速嵌入 AI 原生体验的问题,那就是对很多 SaaS、工具类产品极大的吸引力。节省时间、降低技术门槛。
而在 Newsletter 这块,我之前分享过几个商业化还不错的 Newsletter,比方说《Substack 付费用户破 400 万,一个 18 人团队小媒体做到了 4000 万美金收入》以及《又一 AI 笔记拿了 2000 万美金核心针对创投人群,一创投 Newsletter 收入超过了 200 万美金》。
现在又一个 AI 领域的 Newsletter,从一个人开始,在 2 年时间做到了超过 1000 万美金的收入,虽然看其成长过程并不复杂,曾经有段时间我一度想学习模仿它,但发现太难坚持也就放弃了。
它通过 Newsletter+数据库+付费学习社区,将自己从一个 Newsletter 打造成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