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yGen ARR 突破 1 亿美金,AI 会计自动化也火了1 年 10+ 倍增长
6 月底我曾分享了 HeyGen 的 ARR 数据,当时我了解到的数据是他们刚突破 8000 万美金《独家:HeyGen ARR 破 8000 万美金,Benchmark 又投了一位华人创始人》。
今天,官方正式宣布 HeyGen 的 ARR 突破了 1 亿美金,从 2023 年 4 月份的 100 万美金 ARR 到 1 亿美金花了 29 个月。
HeyGen 创始人 Joshua 在 X 上写了一篇长文,分享了他们的产品哲学,我做了一下简单总结。Joshua 说 HeyGen 的使命是让视觉故事创作人人可及。他们的核心战略是——在 AI 不断演化的浪潮上冲浪,而不是等待稳定的地基。
传统软件时代追求稳定、计划与精修,而 HeyGen 追求速度、实验与学习。他们的竞争力来自:以极快速度学习与迭代,把技术不稳定性转化为产品优势。
HeyGen 将视频分为两类:
- Communication Videos(沟通型视频):教程、播客、访谈、讲解等,核心是“传达信息”;
- Cinematic Videos(电影型视频):广告、电影、音乐视频、预告片等,核心是“情感感染”。
HeyGen 聚焦第一类,让所有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制作出高质量沟通视频——从新手到专业人士都能用。
核心理念是从地基到浪潮的转变,传统软件开发依赖稳定基础;AI 时代没有稳定基础。因此 HeyGen 选择“ride the wave(乘浪而行)”:
他们认为未来 12 个月是 AI 的“战时窗口”,速度与灵活性决定生死。同时强调:“技术可以不稳定,产品体验永远要稳定可靠。”
快速行动并做到极致。拥抱不确定性,在浪潮前六个月下注,打造能随模型自动升级的产品。
HeyGen 的开发节奏体系是两个月为一个波周期(2-Month Wave Cycle)
- 两个月路线图:与 AI 模型升级节奏同步;
- 6-12 个月战略下注:预测未来模型突破;
- 双周承诺清单:明确每队的交付;
- 每日发版:保持高速学习循环。
这种短周期节奏使团队能持续对齐 AI 演进的速度。
短周期让我们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。周期足够长,足以构建有意义的产品;周期足够短,足以适应技术格局的变化。
实验机制:快速、科学、可学习。一个完整的实验周期包括:
- 第 1 天:定义假设与成功指标
- 第 2 天:做最小可行产品(MVP)
- 第 3-5 天:向部分用户上线
- 第 2 周:复盘、学习、决策
核心标准则包括,实验要快(几天内)、失败可接受,但必须有学习,“失败 + 学习 = 成功”:
If it fails and we learn, we win
在行动与决策这块,基于判断:是单向门(one-way door)还是双向门(two-way door)?如果结论是可逆就立即试,不必多讨论。所有决策公开透明,用 Slack 立刻沟通,明确“谁负责”“何时执行”。以速度 + 责任制替代层级审批。
技术这块的原则是灵活与可替换性,抽象层要预期变化,但不过度抽象;一切版本化;减少技术债 = 投资未来速度。
Joshua 说,HeyGen 整体遵循的操作原则是:速度就是一切而且绝不妥协,因为 AI 时代的现实就是,学习最快的团队将取得最终胜利;
其次要拥抱科技浪潮,你不能再追求技术稳定性了,因为它根本不存在。AI 基础设施每两个月就会更新一次。设计你的产品,使其能在模型更新时自动改进。构建能适应变化的抽象层,让你的产品体验与 AI 的进步同步发展,而不是被它左右。
另外三个原则包括了不同意但承诺(Disagree and Commit),通过创新创造用户价值以及自己构建与外包遵循的一个简单规则: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。
团队结构这块,HeyGen 的所有团队遵循核心四角结构:PM(产品) + Eng(工程) + Design(设计) + Data(数据)
- PM(产品经理):负责“Why”,驱动决策与优先级;
- Engineer(工程师):快速构建、架构灵活、与 PM 并肩做原型;
- Designer(设计师):保持极简、人人可用的体验;
- Data Scientist(数据科学家):验证假设,量化结果。
他们有一个原型文化(Prototype First):
- “PM/Design + Engineer” 2人一组;
- 不求一致,只求验证;
- 先原型 → 用户验证 → 再打磨;
- 每个功能到正式上线前,必须过质量线。
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新想法构建原型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技术上可以构建的东西无穷无尽,但关键在于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推动快速决策。
产品团队这块分成了两块,一个是核心产品团队,一个是增长型产品团队。其目标和做法是不一样的,核心产品团队专注于基础产品体验——构建定义 HeyGen 本质和功能的功能。他们致力于优化用户体验质量、功能完整性和长期产品愿景。
而 Growth 增长团队遵循的哲学是,实验不是为了胜利,而是为了学习(Engineering is a tool, Impact is the goal)。内部的沟通文化以异步优先(Async First)。
最后,Joshua 分享了他们觉得在 AI 时代应该要避免的 7 种开发模式:
- 完美架构幻想(Spending weeks designing for "scale")
- 过度调研,不行动(Ship wrong, learn fast, ship right)
- 等 AI 稳定(Building like it's 2019,But the Reality is: It will never be stable—ride the wave instead)
- 共识陷阱(everyone agrees = no one cares)
- “还不够完美”的借口(Ship confidently, improve fast)
- 大爆发式发布(你花了 6 个月时间秘密研发,但竞争对手已经早就发布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)
- 沉没成本谬误(Kill failures fast)
Joshua 总结说,HeyGen 之取得现在的成绩,核心是:发布产品速度比竞争对手快 5 倍: 更多实验 = 更多学习;学习将化合物转化为更好的产品: 我们拥抱别人避免的东西;不稳定是我们的优势: 老派竞争对手无法适应;我们专注于重要的事情: 为用户提供质量、为学习提供速度、为差异化提供创新。
每天,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选择:追求虚假的稳定,还是顺势而为。HeyGen 选择了顺势而为。选择打造能够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产品。
与此同时,AI 正在向更多办公室白领的工作领域扩张,其中AI 财务会计自动化成为最近一个新热点,之前我介绍过一个定位 CFO 的 AI 同事的产品《CFO 的 AI 同事来了,种子轮拿了快 900 万美金》和一个一年拿了 1 亿美金的财务 ERP《AI 财务 ERP 一年融了 1 亿美金,OpenAI 领投了一个 AI Excel》,增长都非常快。
现在,又一个AI 会计这块的产品,今年其收入已经增长了 10 倍,以至于最近 2 个多月时间连续完成两轮共计 1 亿美金的融资,投资人里聚集了一大批 CFO。
其产品的核心基于 AI 原生打造一个财务和 ERP 自动化平台,但它的切入点选择的很巧妙,从财务人员每天都在重复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