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家聚变能初创企业融资超 1 亿美元,商业化赛道提速中
在清洁能源投资热潮中,多家融合(fusion)能初创已成功融资逾 1 亿美元,追逐技术从“科学实验”向“商业现实”转变的进程加快。
代表企业包括: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(CFS)凭借 2021 年 18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,融资总额已达约 20 亿美元,着力打造 Sparc 和后续规模化 Arc 聚变反应堆,力争 2030 年代初投入商业运行;
TAE Technologies 自 1998 年成立以来融资累积约 17.9 亿美元,其方法构建更稳定的等离子体,以增强聚变效率;
Helion Energy 于 2025 年获得 4.25 亿美元 F 轮投资,累计融资超过 10 亿美元,已与微软签订 2028 年供电协议,力推进其 Polaris 原型机率先发电;
Pacific Fusion 的 A 轮高达 9 亿美元,主打电磁脉冲惯性约束聚变;Shine Technologies 筹得 7.78 亿美元,当前聚焦中子测试与医疗同位素生产路径;
General Fusion 已完成约 4.4 亿美元融资,采用磁化靶聚变技术;Tokamak Energy 聚焦紧凑球式托卡马克,2024 年融资 1.25 亿美元,总额约 3.36 亿美元;
Zap Energy、Marvel Fusion、Proxima Fusion、First Light Fusion、Xcimer Energy 等也均突破 1 亿美元融资门槛,其中 Proxima 在 2025 年 6 月完成 1.48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,总融资超 2 亿美元,致力于欧洲首台商业级星型器聚变原型;Xcimer Energy 于 2024 年为其激光驱动系统筹得超 1 亿美元。
这些企业覆盖多种聚变路径,包括托卡马克(CFS、Tokamak),场反转(TAE、Helion),磁化靶(General Fusion),星型器(Proxima)以及激光惯性约束(Xcimer、Marvel Fusion),显示出投资人对不同技术的全面下注,也意味着产业走向正从“理论验证”向“路径多元、商业可行”阶段演进。
尽管净能源正输出仍未全面实现,但这些融资和技术进展构建了可观的聚变能商业化基础,未来几年尤将成为观察全球清洁能源突破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