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bstack 又拿了 1 亿美金,这个 AI 推理 ARR 年增 25 倍估值已15 亿美金
Creator Economy 这块又开始热起来了,在 Newsletter 平台 Beehiiv 突破 3000 万美金年营收后《AI Coding Lovable 融资 2 亿美金,Newsletter Beehiiv 年营收突破 3000 万美金》,今天 Substack 宣布完成了 1 亿美金的 C 轮融资,由 Bond 和 TCG 领投,a16z 和几个创始人跟投,估值从之前的 6.5 亿美金增加到了现在的 11 亿美金。
3 月份的时候 Substack 宣布平台的付费用户突破了 500 万,此次融资在官方博客里没有提到太多信息,只是说融资后将加倍投入 Substack 的 App 应用,同时还在开发更多工具支持创作者。
不过在后续的一次对话里,Substack 两位联合创始人 Chris Best 和 Hamish McKenzie 说,他们将从目前“工具公司”转向“工具 + 网络平台”,建立一个帮助创作者成长的网络,而非仅提供发布工具。
Substack 过去是“只做电子邮件+网站”,现在通过 App 补足流量来源,让创作者不用依赖 Twitter 或 Instagram。同时利用推荐策略,引导创作者结合「站内推荐 + 站外引流」,比方说在 LinkedIn、X 上吸粉后导入 Substack。对于创作者,不要求所有创作者“全能”,但支持多元形式(文字、播客、视频、社区)。
核心战略方向这块,不再将 Mailchimp 或 Beehiiv 视为主要竞争者,而是转向与 YouTube 等平台竞争。而对于 AI,Substack 的明确立场是「以人为中心」,不鼓励完全 AI 生成的内容,AI 可用于剪辑、研究、优化,但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视角。
这里的关键不在是否用 AI 生成,而在于背后是否有真人观点。Hamish McKenzie 说没人会为海量邮件付费,他们只为你的独特见解买单。如果 AI 能让创作更高效,当然要拥抱。两位创始人的观点是:
人们订阅你,是为了听你的声音,而不是看到更多 AI 生成的内容。
商业模式层面,仍然以订阅为主,但是 Substack 生态里广告赞助已经自然发展起来,未来将会优化支持,会鼓励创作者选择合适品牌合作。
Substack 认为主流社交平台正让用户越来越疲惫,人们渴望「真实连接」与更深的表达,这是长期增长机会,因此 Substack 的目标是成为对抗“流量至上逻辑”的新网络阵地。
Chris Best 和 Hamish McKenzie 给创作者的建议是,首先是创造优质内容,永远不过时;推广这块则内外推广并行:用 App 提升转化率,用外部平台扩大曝光。把流量“偷”过来,构建自己的私域,然后也让 Substack 获益。
传统媒体的流量逻辑对于一些核心群体已经没有太多吸引力,一位创始人说,很多创始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,是优先考虑流量,但实际上他们应该专注在客户上,PR 应该是扩大关系,而不是追求虚荣指标,有时一个只有 100 名听众的播客就能产生巨大影响。
我比较认同 Substack 的理念,因此在 Substack 上写东西时,即使一开始没几个粉丝,也基本上都是付费内容,现在我不仅有了不少的付费订阅者,吸引的用户基本上也都是我想要的那个群体。
与此同时,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做推理的 AI 基础设施产品,由于其极快的增长速度,最近一下子估值就突破了 15 亿美金,它每天处理的推理请求超过了 1 亿次,今年 ARR 同比增长了 25 倍,NDR 达到了 400%,也就是